不久前,19名電商主播獲得了浙江省義烏市人力社保局頒發的“電商直播專項職業能力證書”,成為全國首批“持證上崗”的職業主播。
受人社部委托,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近日發布了《關于對擬發布新職業信息進行公示的公告》,擬新增10個新職業。其中,在“互聯網營銷師”職業下增設“直播銷售員”工種。而“直播營銷員”即是人們口中的“帶貨網紅”。
據《北京青年報》5月17日報道,記者近日從海淀區了解到,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力爭9月底前研究出臺指導意見,在中關村科學城范圍內試行“沙盒監管”機制,引導直播和短視頻購物領域健康規范發展。
所謂“沙盒監管”機制,首先要劃定一個范圍。即對于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,將中關村科學城全域劃定為‘沙盒’,在‘盒子’里面的企業,將采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措施,同時杜絕將問題擴散到‘盒子’外面。這與浙江義烏推出的“電商直播專項職業能力證書”,有著“異曲同工”之妙
近年來,電商直播風起云涌,眾多明星、網絡紅人通過直播推薦商品,觀眾“一鍵下單”。“網紅帶貨”方便快捷,有互動效應,頗受歡迎。
然而,“網紅帶貨”也出現了亂象,消費者投訴持續攀升,行業魚龍混雜,數據造假嚴重。中消協日前發布的《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》稱,“網紅帶貨”存在問題,六成消費者擔心商品質量問題,超過四成消費者擔心售后問題。不少消費者認為,直播帶貨中“夸大其詞”“假貨太多”“貨不對板”等問題比較突出。
“直播帶貨”作為新興業態,由于對相關主體定位不清晰等原因,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監管難點,表明“直播帶貨”需要規范。隨著直播行業的不斷發展,對從業人員的技能要求也越來越細化。若想讓行業健康發展,必須加以規范,否則,很容易跑偏。
其實,“帶貨”并非想象的那么簡單,如果出現問題,很難得到有效解決。可見,讓帶貨人具備一些基本能力,對商品也要嚴格把關很有必要。而新增“直播銷售員”工種,讓其“持證上崗”成為職業主播,或將其所帶貨的資質等進行核查,必將使行業更規范,功效更顯著,走向良性發展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