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視頻賽道上收割一切的抖音和快手,又在資本市場上劍拔弩張起來。
10月22日,快手稱將赴港上市,并已確定美銀和摩根士丹利為保薦人,目標在2021年第一季度掛牌。
10月26日,抖音也爆料計劃單獨在港上市,包括高盛在內多家投行已與字節跳動溝通承銷事宜。
10月27日,快手再表示計劃最早下周就提交上市申請。
這就精彩了,雙方幾乎同時期、同地點、同賽道決戰IPO,競爭意味簡直要溢出屏幕,究竟誰將成為短視頻第一股呢?
上市,是水到渠成
說到底,上市與公司發展節奏有關。
若公司尚處于起步階段,各項消耗不明顯,很多動作通過融資就能完成。
比如,2012年字節跳動成立,前后獲得百萬元天使輪和100萬美元A輪,8月“今日頭條”就上線了;2014年,“頭條號”自媒體平臺問世,伴隨著2013年1000萬美元與2014年1億美元的兩輪融資。
快手這邊也是如此。2013年,從GIF制圖工具轉型短視頻社區,分別獲得500萬美元A輪和1000萬美元融資;2015年6月到2016年2月,用戶從1億漲至3億,期間拿到紅杉資本1億美元和百度投資并購部等2.5億美元。
隨著雙方加速布局短視頻,融資頻率和數額不斷攀升。
公開數據顯示,2016年~2020年,字節跳動共融資5輪,金額從10億美金上升至40億美金,公司估值也從110億美元飆升至1000億美元;快手前后進行過10輪,其中不乏國內外著名投資機構的身影。
如今,融資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擴張速度,便只有公開資本市場,上市自然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。
誰前誰后,還不好說
快手2013年完成C輪融資時,估值還不足20億美元。也就是說,若早期投資者未轉讓投資份額,那么在接下來的IPO盛宴中能得到幾十上百倍收益。
抖音由字節跳動全資持有,根據披露的信息,目前泛大西洋投資、紅杉資本、海納國際及美國對沖基金Coatue 4家美資企業持股比例達到40%,并且在5人董事會中占據4席,但話語權還是牢牢把控在張一鳴手中。
科技公司通過設置同股不同權,將投票權掌握在創始團隊手中很常見,本次抖音赴港上市無疑也將繼續這一策略。
值得注意的是,按照港交所上市流程,快手即使最快下周遞表,也很難在接下來的一兩個月內完成上市。
究竟誰能搶在2021年率先成為“短視頻第一股”,仍有較大變數。
“第一股”的意義,有點說法
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,今年7月字節跳動傳出上市消息時,還是以整個集團為單位,估值1000億美金,如今為了能早一步登陸資本市場,不惜將抖音拆分出去單獨上市。
要知道,作為頭條系最優質的業務,分開勢必會影響到母公司本身的融資額度,殺敵一千自損八百,第一股真有這么重要么?
從此前直播領域斗魚和虎牙的例子來看,出頭鳥還真值得一當。
雙方上市前,一直是斗魚在市場更占上風,但虎牙搶先上市后,地位瞬間出現兩極反轉。
由此可見,一旦公司被認定為行業第一股,就很容易形成慣性標簽,吸引到更多資本關注,有利于確定龍頭地位。
但也有人認為,抖音之所以急于上市,并非是要與快手爭高下,可能還跟海外業務受挫有關。
畢竟國外目前對Tiktok并不友好,在即將于12月上市北美的情況下,把抖音獨立拆分出來,字節跳動也能通過海內外業務隔離,在Tiktok交易上爭取更多話語權。